《消失动物图鉴: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
[法]吕克·塞马尔 扬尼克·富里耶 著
(资料图片)
后浪 | 海峡书局出版
随着物种的诞生与消亡,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然而,在最近的数百年间,大约有260种脊椎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灭绝。本书旨在通过69幅已经灭绝的动物肖像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若干小故事,配以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的高清照片,意在告知人们,灭绝已经开始,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迫在眉睫。
>>内文选读
第六次大灭绝
随着物种的诞生和消亡,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上亿年。生命形式的这种自然延续为其演化和多样化提供了条件。但这个过程通常极其漫长,动辄上百万年之久,而每个世纪中真正发生演化和分化的物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根据古生物学资料,人们可以计算出,按照这种“正常”灭绝速度,每个世纪平均只会有一种脊椎动物消失。然而,在最近的数百年间,大约有260种脊椎动物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了。换句话讲,当前的灭绝速度已经与逻辑上预期的“自然”灭绝速度大相径庭了。尽管有关加速灭绝程度的问题还有待讨论,但综合所有物种来看,今天的灭绝速度可能是物种正常灭绝速度的几十倍。
可以与这种物种灭绝速度相提并论的情况在地球生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次。古生物学家称其为五次“大规模灭绝”,或五次“大灭绝”,指那些生命形式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减少的时期。最后一次大灭绝在距今6500万年以前突然发生,一颗巨大的陨石坠入今天的墨西哥湾(当时印度发生的超大规模火山爆发可能更是雪上加霜)不仅加速了恐龙的灭亡,也使地球上大量其他生命形式走向了灭绝。某些物种可能消失得非常突然,其他物种则是在随后的数年及数个世纪间逐步灭绝的,但其灭绝速度一直居高不下。生态系统最终发生重组,生命再次呈现出多样化,但同时,各科灭绝的物种也不在少数。
根据理查德·利基和罗杰·卢因的说法(理查德·利基,肯尼亚古生物学家,1944年生于内罗毕。罗杰·卢因,英国人类学家和科学作家,1944年生人),当前的物种消失速度让人怀疑是人类点燃了第六次大灭绝的导火索。而造成这种灭绝的原因第一次由气候或地质现象转变为某个占据统治地位物种的迅速繁荣,这个过程仅用了几千年便实现了,就生态系统量级来看,相当于眨眼之间。这个物种当然就是占领各个可居住的大洲并引入世界规模之农业和工业的人类。人类领土的扩张和生产主义逻辑的普及促使众多动物物种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加速消亡了……
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
本图鉴中所示的消失动物是从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标本中挑选出来的藏品。它们中的大部分与实际灭绝物种一一对应,但也有几种动物不过是某些已经消失的亚种,甚至是尚未获得科学确认的动物群,例如开普狮或布氏斑马。我最终还是决定要在本书中谈一谈它们,原因是:首先是由于目睹此类动物走向衰亡的科学家们确实将它们的消亡视为灭绝。而另一个原因是,无论如何,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可以同时指世界上所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每个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以及每个物种内部亚种和个体的多样性。某一物种的灭绝通常只是一个较长过程后表现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局部种群相继消失,一直轮到最后一个群体的灭绝。每个种群或亚种的消亡都会整体削弱生物多样性,只提物种灭绝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
正因为如此,本图鉴中收集的69幅动物肖像只部分呈现了当前大灭绝的概况。它们大部分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偶尔涉及两栖和爬行动物。不幸的是,这是所有同类作品都不可避免的通病。
长久以来,使人们有足够兴趣去观察的只是那些脊椎动物,以至前人的这种记忆通过故事和博物馆藏品成功地传递给了我们。当某种鸟类或是哺乳动物消失时,会有很多人哀其不幸并将其铭记于心。而当消失的动物是某种鱼类、蜥蜴或蟾蜍时,人们可能就会不屑一顾。这太令人遗憾了,两栖类等动物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生物群。对于软体动物和昆虫等无脊椎动物,除非是十分罕见的情况,否则大众,甚至是科学家们自己都会对它们的消失一无所知。因此,有人认为,特别是在毁林或潮湿地带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许多物种甚至在被发现和描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
所以,尽管消失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只是灭绝动物的冰山一角,但它们构成了有文字记载的灭绝动物主体。总体来看,脊椎动物只是全球野生动物中的一小部分(估计只占动物物种的1%到5%)。除了那些无声无息间消失的无脊椎动物,还要算上同样遭受此次大灭绝之苦的多种植物和真菌。因此,这种现象所影响的是整体生物多样性。而我们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消失物种缺乏了解和认识,这更表明我们还远远未能弄清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个怎样的过程。
然而,尽管程度各不相同,我们几乎无一幸免地都参与了第六次灭绝。对于气候变暖,人们有时会说“大家多多少少都该对此承担责任”。而透过生物多样性的消亡,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类似责任分担制度的影子,其中,无数直接或间接造成土地人为改造或环境退化的微小决定,极大地淡化了每种此类决定应负责任的重要性。除了采取应急保护计划之外,我们愈加需要与生产主义思想决裂,因为它会加快第六次灭绝的进程,而这种进程在未来是致命的。此事迫在眉睫,因为一旦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被打破,我们的社会就将难以维系,并且会危及诸如耕地、饮用水、渔业资源等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若干资源。
神鸟的原型
《一千零一夜》里,水手辛巴达在四海游历的过程中遇到过一种能产下巨蛋的大鹏——罗克鸟(Rokh)。有些人在马达加斯加岛找到了这种神话动物的原型,这种体形最大的鸟类在此生活了数个世纪,而人类从未与它们谋过面,我们后来给这种大型鸵鸟类动物命名为“象鸟”。据此理论,可能是从马达加斯加岛归来的阿拉伯水手对象鸟蛋那夸大其词的描述催生了罗克鸟的神话故事。不过,这个绚丽的故事可能永远无法被证实或证伪。
但可以确定的是,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确实采集过象鸟蛋,并把它们当作容器使用,甚至直到较近的一段历史时期还是如此。一枚30多厘米高的鸟蛋,它的容量相当于180枚鸡蛋。所以,从鸟窝中获得的鸟蛋足够一次性供多个家庭食用,这种行为很可能是该物种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然而,某些证据显示至少到16世纪欧洲人登陆马达加斯加岛时,依然有象鸟存活着。甚至在1658年,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总督艾蒂安·德弗拉古元帅还写道:“象鸟,一种出没于安帕特雷沼泽的大鸟,像鸵鸟一般产蛋。这是一种鸵鸟类物种,当地人已经捕捉不到它们了,只能去更边远的地区才行。”
艾蒂安·德弗拉古是亲眼见到过这种鸟还是依据过时的二手资料做出的描述?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很可能再早几十年,欧洲人就能见到象鸟了。冒险深入岛内探寻后,科学家们终于先后带回了鸟蛋碎片和完整的鸟蛋,并把它们摆放在19世纪末的藏品室与珍奇屋内的显著位置。1894年,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借此题材创作了小说《象鸟岛》。书中,一名水手流落到某座荒岛上,他在此找到了一枚巨大的蛋并成功孵化了它,孵出的象鸟起初成了他唯一的伙伴,但不久后,随着鸟体形变大,攻击性增强,水手越来越感到忧心忡忡……
作者:吕克·塞马尔、扬尼克·富里耶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关键词: